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中国海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达成全国首单交易🚴🏿♂️,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国海油着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提速”👨🏫。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日,该公司成功达成全国首单交易👰,购买的25万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将用于抵消能源生产环节中的温室气体排放🩴,1吨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中国海油有7家控股在运营燃气电厂🙆🏿,每年碳排放量大概在700万吨🧑🏻🍼,根据燃气电厂的运行先进性来讲,有一些老的机组,大概一年会有30万吨左右的一个缺口🧛🏻♂️,自愿减排量是可以抵消5%的碳配额,这一次我们交易的减排量是可以用在未来第三周期的碳排履约。”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电力业务部副总经理李劼介绍说。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是一种碳抵消机制,控排企业可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用于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核证量🤽♀️。该机制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据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电力业务部总经理刘卫华介绍,“利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机制,通过购买一定的碳排量,用于抵消我们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这样不光有利于我们降低履约成本,也践行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带动林业碳汇等项目的开发,我们目前开发的主要是围绕三北防护林等项目的跟进。”
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碳资源配置优化😜,我国于2012年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截至2017年共签发254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总减排量超5000万吨😺。2023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备案的减排量💂🏻,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在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8️⃣。
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如参照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金融化后👨🏼⚕️,以其70亿—80亿吨配额计算😆,预计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亿吨🏊♂️,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元🏩。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碳排放强度力争下降10%—18%,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资本性支出达5%-10%,力争到2050年,公司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将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公司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公司“双碳”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