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背景下🙍🏽♂️👨🏿🦲,CO2封存利用已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以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O2捕集与封存(CCUS/CCS)为核心的碳工业,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兴战略产业🙋🏻♀️,规模可持续发展需借鉴全球油气工业发展路径。地球系统发育3种“碳”,黑碳是未被封存或利用并长期留存在大气圈中的CO2🧏🏿♂️,灰碳是被固定或永久封存在地质体中的CO2,蓝碳是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式可转化为人类利用产品的CO2🈶。碳工业体系覆盖碳产生💨🤷♂️、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碳封存、碳产品👫🏼、碳金融等业务,是彻底消除“黑碳”的革命性领域🤯。研发以碳减排、零碳、负碳及碳经济为内涵的碳工业技术体系,构建以CCUS/CCS为基础的低成本💇🏽♀️、高能效的碳工业体系🚈📕,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清洁利用的战略举措😮💨,利于推动4个“80%”的中国能源供应格局转变,即由2021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能源CO2排放80%以上☆,转变为2060年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CO2排放减少80%以上💇🏻♂️,保障实现80×108 t碳减排总量与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国碳工业发展面临CO2排放量偏大、煤炭占比偏高和完整工业格局未建立3方面挑战,针对性提出3条应对举措⛹🏼♀️:①坚定不移开展碳工业体系建设,保障2060年前如期实现碳中和↘️;②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实现革命性转换;③加快建立全产业的CO2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发展碳工业体系🧉💪,利用清洁化能源,实现全球碳中和战略目标,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1-6]⚔️。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诸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极端高温气候事件,正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约15 ℃⏺,较工业化前期气温(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 ℃[7];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6 ℃🛜🪃,明显高于同期全球每10年上升0.15 ℃的平均水平[8-10]🤬。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到本世纪末控制全球温度升高1.5 ℃”作为确保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续生存的目标之一,并全方位努力推动能源体系向化石能源低碳化、无碳化发展[11]。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
在自然界中😾,碳主要以CO2🤛🏿、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岩石圈💉、生物圈、海洋圈与大气圈中🕝🧜🏿,并在不同圈层内部及圈层之间发生循环。人类活动引发的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消耗🌜。伴随化石燃料消耗急剧增加🧙🏿♂️,岩石圈中化石能源的碳被释放到大气圈中,导致大气圈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从而破坏了地球系统的碳平衡。减少大气圈内CO2含量成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键。国际能源信息署[13]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等碳减量方法🛁👩🏻🦽,全球2050年有望减少CO2排放263×108 t;依靠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和林业碳汇等碳移除手段可减少CO2排放76×108 t🙋🏿♀️,从而实现全球碳中和🧗🏻。以碳中和为核心,全球正在开展新一轮技术革命👨🏼🦱,构建碳工业体系,重塑全球传统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版图正成为重大发展趋势。中国能源结构与全球能源结构具有差异👩🏽🌾,中国2021年CO2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8%,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bp世界能源统计表明[14],202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76 5×1020 J,其中煤炭占比54.7%🌐,石油占比19.4%,天然气占比8.6%🤹🏼,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因此,中国开展碳工业体系建设🧗🏼♂️👨👨👦👦、重塑能源格局面临的挑战更大。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和局部地区爆发冲突的背景下,能源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再次被提及,各国已将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重新布局[15]。全球碳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为了给碳工业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和能源公司加速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实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文提出了“碳工业体系”概念,阐述CO2产业链中捕集、应用🧗🏻♂️、封存🧑🏽🎤🚣🏻、金融市场等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进展🤚🏼,分析碳工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中国碳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展望碳产业的发展与未来,以期为加速未来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支撑。
碳工业体系是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从全球碳循环的角度系统研究地球系统内碳的产生、演化和消亡体系,业务范围涵盖碳产生、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碳封存🗑、碳产品和碳金融等全碳产业(见图1)👨🏻🚒,是保障绿色地球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产业和新兴产业之一。碳排放峰值指1个经济体(地区)CO2的最大年排放值[7, 10]。碳达峰指碳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核心是碳排放增速持续降低直至负增长[9]🙆♀️🖐。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自然或人为技术手段被全部抵消,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平衡,达到“净零排放”,核心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幅降低👩🏽💻。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是质变。在国际上,气候中性和净零CO2排放量的定义与碳中和基本一致。
图1 碳工业体系构成框图(据文献[7]修改)
碳工业体系内涵包括4个方面:
①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清洁用能替代、资源回收利用⚆、节能提效等碳减排技术⇒;
②利用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智慧能源、核能与可控核聚变等零碳技术;
③CO2捕集、利用、封存🤹♂️、转化及林业、海洋👀、土壤碳汇等负碳技术🚧;
④碳税制度🙆🏼、碳交易制度⛪️、复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碳经济与碳产业政策🧑🏿🎓📀、碳财政补贴等👏🏼。碳工业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碳中和,关键是降低或者移除CO2排放🏄🏿♀️。根据碳在地球系统中的赋存方式🗃,本文将地球系统中的“碳”分为3类,即黑碳、灰碳和蓝碳🍐。其中🧑🌾,黑碳是指未被封存或利用✊🏻,并长期留存在大气圈中的CO2;灰碳是指被固定或永久封存在地质体中的CO2🏝;蓝碳是指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可转化为人类利用产品的CO2。3种碳概念的提出,为碳工业体系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碳工业体系中,最大限度移除黑碳影响👩🏿、最大限度提高灰碳封存规模🕴、最大限度发展蓝碳经济,成为碳工业体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黑碳到灰碳再到蓝碳,实现了碳资源的“变废为宝”与循环利用🤗。特别是“蓝碳”概念的提出👃🏼,不仅仅考虑了碳的类型👨🎨♡,更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对碳工业体系内“碳”循环路径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碳工业体系是彻底消除“黑碳”影响、做大“灰碳”封存♑️、做优“蓝碳”利用的系统性、革命性、颠覆性全新工业体系❇️。3种类型的碳在碳工业体系内可相互转化,通过碳捕集技术👐🏽,可将黑碳捕集◽️🧑🎨,封存到地质体中形成灰碳🥬,转化为产品后形成蓝碳;蓝碳被人类社会利用后👨🏿🦳,可形成以游离态赋存于大气圈中的黑碳,也可经捕集封存后转变为灰碳🟢。例如,在地球碳循环系统中👝,CO2主要来自能源消耗➡️💎、农林用地、土地利用和垃圾排放等。通过建立和完善碳税制度、碳交易制度🧑🏫、复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财政补贴等碳经济与政策杠杆,有效控制“黑炭”的排放。利用生态系统碳汇、CO2生产化工产品🧙♂️、CO2人工绿色转化👥、CO2地质驱油、CO2地质封存等技术,可增加“灰碳”和“蓝碳”的利用👴🏽,有效减少大气中CO2的浓度;同时,以CCUS/CCS为基础的低成本☀️🧮、高能效的碳工业体系🥃,可将“黑碳”封存于地下拥有巨量储集空间的枯竭性油气田、地下卤水层中🚵🏿♀️,转变为“蓝碳”,从而为碳中和做出重要贡献💁🏻♂️🌹。通过有效提升地球生态系统的碳消耗能力💖,减小黑碳比例,提高灰碳比例,特别是提高蓝碳比例🚘,推动碳中和,真正实现系统碳平衡。碳工业体系的构建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跨越式发展息息相关。2021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占比17.3%,化石能源占比82.7%。据预测🧜🏼♂️,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时,年消费量57.9×108 t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比达80.0%,化石能源占比20.0%,其中煤炭占比5.0%,石油占比5.6%👨🏻🏭,天然气占比9.4%[16]🧕🏽。从2021年到2060年🏋🏻♀️😏,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供应格局发生革命性演变,碳基能源每年碳排放从2021年的105×108 t降低至2060年的20×108 t,进而实现4个“80”的转变👉🏿🙋♂️:由2021年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能源CO2排放80%以上转变为2060年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CO2排放减少80%以上(见图2)。因此💆🏻♂️,在碳工业体系中,以零碳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已超出新资源与能源的范畴🤠,已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强国建设的主力🍤、能源科技创新的前沿与绿色地球建设的动力,具有新的使命与新的战略意义,在能源强国建设中任重道远。
图2 中国积极型情景下能源需求量与结构及碳排放预测(据文献[14, 16]修改)
图4 常规-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与CO2驱油模式图(据文献[23]修改)
CO2在深部咸水层与枯竭型油气藏封存方式包括物理封存和化学封存🤾🏼♂️,其中物理封存包括地质构造封存和残余气封存,化学封存包括溶解封存和矿化封存[39-42]🧥。CO2地质封存与其进入地层后的CO2流固反应密切相关。CO2进入岩石后处于超临界状态🧜🏽,与地层水🌼、油气等混溶形成多相流体,并与矿物发生物质交换,或对已有矿物形成溶蚀🪧👳♀️,或形成新的矿物😚,从而改变储集层的孔隙结构(见图5),影响CO2封存效率[42-43]。
(a)安186井,2 424.10 m▪️🚠,水岩反应前扫描电镜照片🤦🏼♀️,见钾长石解理面发育;(b)安186井,2 424.10 m,水岩反应后扫描电镜照片,见钾长石颗粒沿解理面发生溶蚀;(c)安186井📰,2 424.10 m,QEMSCAN(扫描电镜矿物定量分析)结果,黑色框指示图a和图b的位置;(d)安173井,2 295.55 m💆♂️,水岩反应前扫描电镜照片🐃,见高岭石充填粒内孔隙🧔🏽♀️;(e)安173井🏃🏻♀️➡️,2 295.55 m🧑🦳🆖,水岩反应后扫描电镜照片,见高岭石沉淀👍,分布面积增大;(f)安173井,2 295.55 m,QEMSCAN结果,黑色框指示图d和图e的位置
(a)菱铁矿含量随注入井距离增大的含量变化,封存时间为200年;(b)菱铁矿含量随注入井距离增大的含量变化🤦🏽♀️,封存时间为500年;(c)菱铁矿含量随注入井距离增大的含量变化💁🏽♀️,封存时间为1 000年🤴🏽;(d)高岭石含量随注入井距离增大的含量变化,封存时间为200年;(e)高岭石含量随注入井距离增大的含量变化,封存时间为500年;(f)高岭石含量随注入井距离增大的含量变化🧔🏻♂️,封存时间为1 000年
图7 松辽盆地10年和10 000年CO2封存方式对比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大庆油田探索CO2驱油技术,先后开展了国家“973”👷、“863”及国家重大专项等科技攻关,建成了吉林、长庆的CO2驱油与封存国家示范区。截至2020年,中国共进行过21次CCUS封存试验👐🏼、总封存约为130×104 t CO2[7]➾。CCUS试验包括吉林💮、大庆、长庆和新疆等实验区的项目🤸🏻,其中吉林油田现场CCUS已连续监测14年,验证了油藏封存安全性(见表1)。从衰竭型油藏封存量看,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通过CO2强化石油开采技术(CO2-EOR)可以封存约51×108 t CO2;从衰竭型气藏封存量看🐈⬛,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利用枯竭气藏可以封存约153×108 t CO2,通过CO2强化天然气开采技术(CO2-EGR)可以封存约90×108 t CO2🤖。
4.5.1 固碳机理
海洋固碳机理主要有两类,即受CO2分压影响的物理固碳和海洋动植物参与的生物固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海洋物理固碳、深海封储固碳、海洋生物固碳。海洋固碳是通过海洋物理泵的作用,海水中的CO2-碳酸盐体系向深海扩散和传递,最终变成碳酸钙🦢🖋,沉积于海底,形成钙质软泥,从而起到固碳作用。深海封储固碳是通过在深海形成CO2稳定水合物,在遭受最高烈度地震或其他地质剧变也能保持稳定,能够保证几千年“安全无逃逸”🈵📨;预计封储在深海海底的液态CO2可稳定保存2 000年以上👩🏿🌾,因此成为未来最理想的储藏方法。海洋生物固碳主要通过藻类🧘🏻、珊瑚礁💁🏼、贝类进行固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考虑到分布范围、固碳效率及生态环境,珊瑚礁固碳作用巨大👈🏻,或成为永久固碳的最佳方式。
4.5.2 海洋生态体系固碳
海洋贮碳量约是大气的50倍💁🏿♂️,以千年为时间单位考虑,海洋对调节大气中CO2含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碳主要贮存在深海生物软泥、湿地等环境🚫。其中,广袤深海洋底发育的深海生物软泥约有1.2×1016 t CO2以有机沉积物的形式存在👨🏻🦯。全球沿海湿地分布面积约20.3×104 km2,固碳量约为4.5×108 t CO2/a🤦🏿。同时,沿海湿地大量存在的硫酸根阻碍了CH4的产生,从而降低了CH4的排放量🤷🏼。高的碳积累速率和低的CH4排放量🕹,使沿海湿地大气温室效应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38.4×1012 t CO2📃,年新增储存能力为(5~6)×108 t CO2🙇🏼♂️。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3种主要形态存在💁。不同海域吸收或释放CO2的能力具有差异,赤道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碳源区”🈷️,而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是大气CO2最重要的“碳汇区”,南大洋是另一个重要的CO2汇聚区域🕑。原因是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其吸收CO2的能力越强🤏,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南大洋区域均存在寒冷的表层水沉降,且生物生产力较高👷🏿。南大洋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6%👩🏽🌾,但吸收的CO2却占海洋吸收总量的40%🧑🧑🧒。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面积约4.73×106 km2🧍♂️,其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年为尺度,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表现为“碳汇”📙。海洋科技界比较公认的研究结果为:渤海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约284×104 t CO2🙋🏽♀️,黄海每年吸收约900×104 t CO2𓀜,东海可吸收约0.3×108 t CO2。南海因面积巨大👩🏿🔧,而且位处热带海域,迄今尚无可信的调查测算结果[71]。
5.1.1 碳足迹
碳足迹指在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折合成的碳当量的总量🦵,它是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或与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碳排放,通过测量生命周期碳消耗产生的CO2当量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72]🧖🏿。碳足迹的核算主要通过在人口、系统或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的所有相关源、汇和储存,衡量特定人口、系统或活动的CO2和CH4排放总量,并利用100年全球变暖潜力值计算CO2当量[73]💔。关于碳足迹的核算与认证标准,是近15年碳评价领域最热门的话题👁。PAS 2050规范和ISO 14067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两项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标准[74-75]🏄🏽。PAS 2050[74]规范由英国政府与英国碳信托基金、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合作完成的🧍♂️,于2008年正式发布🚣🏼,并在2011年进行了修订。国际标准ISO 14067[75]由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7个专家共同制定👨🏽🏭,于2013年5月正式发布💁🏻♀️。两项标准的陆续发布为企业评估产品碳排放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是有效推动绿色商品或服务评价的工具😫。
5.1.2 碳资产
碳资产是在低碳经济领域内,1种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76]。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础是资本预算理论,为研究价值和资本理论而提出👩🎨。碳资产价值评估可采用一般经济学基础,主要方法包括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及实物期权法[77-78]🎭。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体比🧙🏿,中国国情与经济结构具有特殊性,在建立碳工业体系、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付出的努力将远超欧美经济体。欧美部分国家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总体上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通道👨👦👦。而中国GDP总量虽跃居全球第2位,但人均GDP刚突破1.26×104美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排放总量偏大🥞。2021年中国CO2排放量105×108 t,占全球第1,约占全球总量的31%,实现碳中和、建设碳工业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难度极大💍🤷🏽♀️。
6.1.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碳占比偏高,碳工业发展挑战难度大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21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4.7%🤾🏼♀️,非化石能源占17.3%🙎🏽,发电厂发电量中火电占比72%,与全球能源结构以“油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具有本质差异🧛🏻。按照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碳减排时间偏短,难度更大。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早在1990年开启国际气候谈判之前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在2007年左右实现碳达峰👨🏻🔬,这些国家从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窗口期短则40余年,长则60~70年,甚至更长。而中国从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仅有30年,减排任务艰巨,能源系统要快速消除占比84%的化石能源影响,实现零碳排放😱,面临的挑战极为艰巨4️⃣。
6.1.3 引领支撑碳工业建立的创新体系偏弱,尚未建立完整工业格局
与石油天然气工业类似,碳工业是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涉及到地球系统内碳全生命周期循环,涵盖了碳生成、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的理论技术研发🧑🏽,而且包括了碳金融🦸🏼♂️🏃🏻➡️、碳交易与碳市场。作为独立的工业体系👨🏻🦼,具有独立的效益和规模发展趋势是碳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目前状况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碳工业理论技术研发进展多集中在CCUS/CCS[7, 80-81]🉐🤷🏽♂️,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如政府拨款或公益机构扶持🦣,多数项目才能生存🧛。例如,加拿大威利斯顿盆地Weyburn-Midale CO2监控与封存项目得到了国际能源署(IEA)的支持。单纯的CCS项目受政策变化、经济效益🚴🏽、长期封存安全性和可靠性不确定等问题的影响难以为继💷,部分规划项目已被迫终止🙇♂️。高额的投资及成本是阻碍CCS产业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瓶颈👨🏻💼。目前,碳工业体系在项目规模🖖🏻🧚🏼、技术研发、政策激励仍面临重大挑战,碳金融市场仍需进一步发展完善。
碳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维护人类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开展碳工业体系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地球系统内碳的产生𓀓❔、演化和消亡体系,重点开展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及碳交易体系建设🧑🏼✈️🏊🏻♀️,尤以碳交易市场建设为重。下步工作应加强3方面研究🦌:①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球碳排放权分配、交易、监管与标准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的合理分配;②建立全球碳数据库,实现国家级、大洋级👩💻、大洲级碳数据的实时获取与更新,为全球碳工业体系提供科学依据;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碳工业体系国家发展路线👷🏻♂️,明确碳工业与能源📊、建筑、金融等工业关系。
6.2.2 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实现革命性转换
建立与发展碳工业体系💴,需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2021年中国能源消费格局呈现以化石能源为主“一大三小”的特征,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54.7%,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占比分别为19.4%🏌🏿♂️🚣♂️、8.6%和17.3%[14](见图2);预计到2060年,中国能源消费格局将转变为以新能为主的“三小一大”🔬,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分别为5.0%、5.6%和9.4%,新能源占比达80%(见图2),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大新能源扶持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加大投资及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的💆🏽♂️,助力新能源时代提速加快到来🛳。
6.2.3 加快建立全产业的碳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为加快碳工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应重点加强3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级发展规划👩🏿🔧,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紧密围绕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家层面开展碳工业发展规划战略设计,合理布局与碳相关的产业体系🧎♂️➡️,建立从碳的产生、捕集👮🏿♂️、运输𓀏、利用、封存与交易的全产业链👩🏼💻。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制定适用性扶持政策,推动理论技术创新。系统梳理制约碳工业体系健康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瓶颈生产难题,设立国家级、省部级、公司级重大科技项目,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攻关;建立碳工业理论技术体系,助力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强“碳中和学”学科建设,构建标准体系🍜,培养碳工业专业人才🍯。建设碳工业学,发展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围绕碳工业的核心环节,积极研究并制订国际与国家标准☮️,推动中国成为碳工业标准化的制订者、推动者与引领者💁🏿♀️;在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开设碳工业学相关课程💿,培养专业化人才,保障碳工业体系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